2018年平均工资
一、全国工资概况
在国家统计局的宏观视野下,我国不同就业群体的工资水平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。
1. 城镇非私营单位
年平均工资稳步上升,达到了82,461元,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11.0%(名义),实际增长率则为8.7%。从区域看,东部的工资水平最高,达到了93,253元,西部、中部和东北分别为75,755元、68,969元和65,411元。
2. 城镇私营单位
这部分就业群体的年平均工资为49,575元,增长8.3%(名义),实际增长为6.1%。东部地区的工资显著高于其他地区,而西部、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。
3. 规模以上企业
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稳定在68,380元,其中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的工资最高,达到145,125元,而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的工资相对较低,为54,704元。
二、行业间的薪酬差异
行业间的工资差距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。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中,信息传输、软件、信息技术等行业成为高收入行业,平均工资超过147,678元。而金融业和科研技术服务业的平均工资分别为129,837元和123,343元。相反,农林牧渔、住宿餐饮和居民服务等行业的工资则相对较低。
三、北京市的工资动态
作为我国的首都,北京市的工资水平也颇具代表性。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年平均工资高达145,766元,增长率达到了10.7%。城镇私营单位的工资也不逊色,年平均工资为76,908元,增长了8.7%。综合考虑非私营与私营单位的数据,全口径城镇单位的平均工资被核定在94,258元。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不同统计口径下,北京市的工资水平差异。
我国的工资水平在不同区域、不同行业以及不同性质的单位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。这不仅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,也揭示了不同行业和单位间的工作价值差异。